独立人格:心理咨询师的人格悖论

自从2017年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认证考试被撤销以来,心理咨询师这个行业内一直酝酿着各种热议的话题,如心理咨询这个行业应该由谁来管理、心理咨询师应该由谁来认证、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心理咨询师等。

一方面,我们需要心理咨询师,这似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另一方面,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心理咨询师,目前还没有统一答案。因为原来的标准已经撤销,而得到大家公认的新标准还没有形成。两方面的冲突导致的尴尬,其实也是心理咨询师人格发展正在经历的某种冲突的投射。这种冲突就是心理咨询师的人格悖论。

心理咨询师需要拥有独立人格

与其他职业相比,心理咨询师更强烈地需要拥有独立人格。第一,无论咨询师的理论流派和技术的选择如何,咨询师的工作目标主要是通过与来访者的人际交流来实现的。这个过程正是咨询师与来访者之间的人格互动。来访者带着问题而来,问题的本质在于他(她)在与他人或与自己进行人格互动时采取了不寻常的或错误的方式,这给他(她)造成了困扰。咨询师要做的工作正是通过自己已然确立的人格立场,通过恰当的人格互动方式的示范或影响,让来访者对自己的人格互动方式做出调整。所以,在某种意义上,独立人格是心理咨询师实现工作目标的工具。

第二,咨询师与来访者的人格互动过程并不总是温和的,其中也会有激烈的抵触和角力。每当这种时候,咨询师的专业素养就体现在能够运用自己的技术化解其中抵触的力量,并掌控咨询的进程而不被来访者左右。这时,咨询师自身强大的独立人格就是让他(她)在与来访者的心理角力中不会丧失自我的依据。而这种安全保障不能仅仅依靠咨询技术实现。因此,独立人格还是咨询师自身从业安全和心理健康的保障。

第三,咨询师的工作是与来访者一起探讨他们所面临的问题。因此,咨询师不是要对来访者做出价值判断,也不是作什么是“正常的”、什么是“不正常的”的诊断,而是引导来访者自己去认识到问题是什么。在这个过程中,咨询师需要有独立于主流价值的判断,甚至在个人喜好之外,以一种超然的态度来应对来访者。倘若做不到这一点,咨询师太多地依附于社会流行或主流的价值判断来评价来访者,则可能导致心理咨询的“泛病化倾向”——将来访者都看作是“病人”,或自己臆造出各种“心理病”的标签并随意地贴到来访者或其他人身上。须知,心理咨询师不是精神科医生,并没有资质做“是xx病”的诊断,而只应限于和来访者共同探讨所面临的问题。因此,独立人格是心理咨询师坚守自己职业界限的依据。

心理咨询师较难拥有独立人格

然而,我们也看到,现实中的心理咨询师受到层层桎梏,难以有独立人格的张扬。首先,心理咨询师的成长和训练模式,是一个使得咨询师越来越紧密地依附于某一个认证机构或督导机制的过程,这意味着咨询师正在这种训练体制下丧失自己的独立人格。

其次,来自主流社会文化价值取向的压力,让心理咨询师的独立人格受到挤压。当全社会都在倡导某种“成功”的标准时,咨询师个人很难独善其身。事实上,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心理咨询师努力将自己包装成为“名星”,以此获得个人利益最大化。我们固然不应该阻止咨询师对名利的追求,但是一旦咨询师开始将心理咨询当作追逐名利的手段,那么他(她)就远离了心理咨询师应该拥有的独立人格。

对于这种指责,可能的辩护有:“这只是心理咨询师个人成长中的一个步骤。一个正在成长的心理咨询师需要积累足够的经验和人气来支持他(她)的专业发展,当他(她)收获了足够的经验和信心以后,依然可以回到独立人格的路线上来。”这是一个关于人格面具的讨论。人格面具的相关理论指出,一旦我们带上某种人格面具,就开始沦为面具的奴役。咨询师一旦开始追逐名利,就成为和他(她)的来访者一样的人,在名利的追逐中遭遇与来访者一样的困扰。当自己正在遭遇与来访者类似问题的困扰时,咨询师就会不自觉地将自己的困扰投射到来访者身上,这不但不能帮助来访者,反而增加其困扰。

还有一种辩护是:“咨询师自己的生存必须要适应市场化的要求,没有名气的咨询师就难以接到个案,没有足够的个案的积累就没有足够的经验与人气,没有人气的咨询师就没有足够的经济收入来支持个人发展,这样的咨询师最终将被咨询行业踢出局。”正是因为这样的现实,心理咨询师面临着一种双趋冲突——一方面是“应该拥有独立人格”,另一方面则是“事实上必须受制于或屈从于某种训练和生存规则”。这两者的冲突构成了心理咨询师的人格悖论,即咨询师应该具有独立人格,而咨询师的训练体系与生存压力却让咨询师丧失了独立人格。

独立人格意味着一种超然与独立

面对相冲突的两个条件,我们只能选择其一。如果心理咨询师的独立人格是不可或缺的条件,这意味着我们必须改变现有的心理咨询师培养模式。

我们必须认识到,任何培养模式的根本任务都是提供合格的心理咨询师。选择或建构某种特定的培养模式,其立足点都在于我们对“合格的心理咨询师应该是什么样的”这个问题的回答。如果独立人格是心理咨询师最重要的精神素养(除专业知识和技能外),那么我们的问题就变成了“具有独立人格的咨询师是什么样的”。

按照从外显到内在的各个层次,拥有独立人格的心理咨询师会表现为:不随波逐流,不人云亦云;在与来访者的心理角力中不会失守自己的立场;能够恪守自己的准则和职业操守,并以此来作判断,在作判断时能够避免或抵制某些外在的强势力量的干扰;臻于无我。

“我”是一种执念,依附于诸如自尊、地位、荣誉等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比较而产生出来的“欲望”。所以,当个体执着于“自我”的时候,是难以形成独立人格的。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无我”是“自我实现者”“超然体验”的核心。于是,独立人格即意味着一种超然与独立。超然是指个人在作决策与判断时超越既定的准则与标准,能够基于最一般性原则来对规则本身提出质疑或建议,从而使得自己的行为满足于最一般性的原则,这就是所谓“良知”。例如,在科尔伯格的两难任务中,道德认知发展到最高阶段的青少年才能够超越“偷窃是不好的”或“救人是好的”等这些具体的、单向度的准则,以“公正”“正义”的意义来评判故事主人翁的过失。这就是一种超然的认识。

当一个人能够以超然与独立的态度面对世界时,他(她)所看见的世界便有了不同寻常的视像。首先,他(她)将更容易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发现规律;其次,他(她)将具有更准确地表述问题的能力,即较高的问题形式化表征能力,能将问题抽离于具体的情境并实现重组。这正是一个合格的心理咨询师解决来访者问题所必需的素质。

不难看出,拥有独立人格的心理咨询师正好契合了阳明心学的修行功夫。杨道宇梳理了阳明心学提出的“独立人格”的六个特征:基于“自作主宰”的自由意志;基于“事物本身”的批判精神;基于“戒惧慎独”的自省意识;基于“直道而行”的狂者胸襟;基于“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基于“自立立他”的责任意识(《教育研究》2017年第3期)。这些正是一个合格的心理咨询师应该具备的精神素养。而通过内心的功夫修养,则可以成为合格的心理咨询师。

(本文系2018年度温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进化心理学视角下归纳问题的领域特殊性诠释”(18wsk255)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温州医科大学护理学院;温州医科大学精神医学学院)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陈琦 蒋柯


如果给你带来帮助,欢迎微信或支付宝扫一扫,赞一下。